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四書甲下
Four Books (a)(2) 
開課學期
111-2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中國文學系  
授課教師
伍振勳 
課號
CHIN2034 
課程識別碼
101 220A2 
班次
 
學分
2.0 
全/半年
全年 
必/選修
必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五3,4(10:20~12:10) 
上課地點
普502 
備註
群組必修D五門必修習一門。
總人數上限:50人
外系人數限制:8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1.自從宋儒朱熹將《論語》、《大學》、《中庸》、《孟子》合為「四書」,並採取跨文本、融貫性的視角詮釋四書的「道學」義理,從而建構孔、曾、思、孟一脈相傳的「道統」,「四書」即長久作為東亞近世儒學的重要經典,而程朱理學的詮釋體系也成為「四書學」的主流教義。惟本課程主要卻是著眼於先秦儒學發展脈絡,解讀《論語》、《大學》、《中庸》、《孟子》這四部文本的論述旨趣,從而擬構反映先秦儒學發展的「四書」系譜;並附及朱子《四書章句集注》的文本解讀與義理詮釋,以期簡要呈現道學傳統的「四書學」教義。
2.本課程將依《論語》、《大學》、《中庸》、《孟子》之序授課,第一學期選讀《論語》、《大學》,第二學期選讀《中庸》、《孟子》。《論語》以下述三個主題編選教材:其一,《論語》作為「孔門對話集」的文本;其二,孔門的君子之學;其三,《論語》「仁」説的思想史意義與哲學詮釋。《大學》則以探討「《大學》古本」的解讀問題為主,附及朱熹《大學章句》的文本結構與道學論旨。《中庸》則透過反思朱子《中庸章句》的文本觀點,從而以「述者」文本的觀點解讀《中庸》的論述旨趣與思想史意義。至於《孟子》,則是依孟子的詩書之學、心性論、王道政治論三個面向編選教材。
 

課程目標
本課程一方面藉由闡述《論語》、《大學》、《中庸》、《孟子》四部文本的論述旨趣,呈現先秦儒學的發展脈絡,此則以認識先秦儒學發展的脈絡為目標;一方面藉由闡述朱子《四書章句集注》的詮釋旨趣,展示道學傳統的「四書學」教義,此則以反思儒學文本的解讀方法、認識道學傳統的經典詮釋為目標。 
課程要求
1.請依授課進度預習講義內容
2.每學期缺課達四次不得參加期末考試。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 
指定閱讀
 
參考書目
朱熹:《四書章句集注》,臺北:大安出版社/臺大出版中心。
楊伯峻:《論語譯注》,北京:中華書局。
楊伯峻:《孟子譯注》,北京:中華書局。
錢穆:《論語新解》,臺北:東大圖書公司。
吳宏一:《論語新繹》,臺北:聯經出版公司。
勞思光:《大學中庸譯註新編》,香港:中文大學出版社。
梅廣:〈《大學》古本新訂〉,臺灣大學中文系編《孔德成先生學術與薪傳研討會論文集》。
梅廣:〈《中庸》新編分章解義〉,《臺大中文學報》第75期。
伍振勳:〈先秦〈中庸〉文本的形成及解讀問題——「述者」文本的觀點〉,《臺大中文學報》第52期。
伍振勳:〈〈中庸〉「誠」論的思想史意義——兼論〈中庸〉、孟、荀「誠」論系譜〉,《臺大中文學報》第66期。
伍振勳:〈先秦儒學文本形式與「儒道」論述的變異發展〉,《臺大文史哲學報》第96期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期中考 
50% 
 
2. 
期末考 
50% 
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8週
  期中考 
第16週
  期末考 
第1-2週
  三、《大學》與《中庸》:先秦儒學的解讀角度
(一)《大學》解讀:附朱熹《大學章句》的文本結構與道學論旨 
第3-5週
  (二)《中庸》解讀:附朱熹《中庸章句》的文本結構與道學論旨 
第6-7週
  四、《孟子》
(一)孟子的詩書之學 
第9-11週
  (二)心性論 
第12-13週
  (三)王道政治論 
第14-15週
  五、結論:與時俱進的「道」論VS.建構「道統」